江南体育女人的自主和独立,不是别人给的,不是嫁了一个有钱老公,振臂高呼“我发誓绝不依靠男人”就能显示自己的骨气的。
就在这样严峻的情形下江南体育,却有一个群体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,转身走向不见硝烟却危机重重的战场。
如果谈论起历史上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西医,那么张竹君这个名字,必是绕不过的一座丰碑。
张竹君出生在广州番禹,父亲张世蒸是当朝三品大员,精通数学,著有《弧三角法》《测量备要》等书;二伯父张世熙,对机器制造工艺深有研究,同治十二年起任广东机器局帮办,后任石井兵工厂监工等职;从叔父张世鉴,毕业于中国第一家西医院博济医院,为独立开业的西医;大哥张圻,毕业于南洋荷活士汽机专门学校工科,任制造西局帮监工;二哥张焱,毕业于广东军事学校步兵科,充制造西局管料;三哥张鑫,香港皇仁书院英文科毕业。
可惜,颇有主见的张家千金对那些“香闺技能”从小就秉持着排斥的心态,反而早早就立下了志愿要当一名医生——还是当时极为稀少的西医大夫。
▲清末的女性,惯常打扮还是旗装,裹小脚依然是流行。西医在当时的人们看来,不啻为“假洋鬼子”的唬人玩意
原来张竹君八岁那年,曾因患上严重的脑部疾病而导致半身不遂,家人遍请了附近的中医大师情况都没有好转,后来在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下,她被送到了西医开设的博济医院,经过院长嘉约翰(John Glasgow Kerr)医生精心医治,张竹君竟然痊愈了。
家人一开始觉得是小孩子玩闹,也就没有放在心上,谁承想她真的背着家人跑去上了博济医院(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)附属南华医校,后转入夏葛女医学堂。
好就好在她家中前辈及兄长,多有留学背景,觉得自己家的姑娘学西医虽然有点叛逆,但也不算大问题。
▲清末大家族的闺秀,娴静、端庄是首要任务,最好像个花瓶,可以嫁入一个门当户对的婆家,为娘家挣个脸就够了。学医?想都不要想!
在她闺蜜徐佩萱(同盟会领袖黄兴的妻子,后改名徐宗汉,广东香山籍上海富商徐润的侄女)变卖首饰的资助下,俩人大胆地在广州荔湾开办了一所名为禔福的医院,自任院长,专为平民百姓看病。
因为她医术高超,人又nice,没有世族千金的架子江南体育,收费还很合理,所以医院很快就闻名一方。
两年后,两姑娘一合计,又在珠江南岸的漱珠桥侧开办了南福医院,同样秉持为平民看病的原则。
同年在广州创办育贤女学,1902年又与马励芸、杜清持等女士一起创办私立公益女学。
只这两件事,就让张竹君包揽了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” 、“女性创业办医院” 和“广东开办女校先驱”三个抬头,被当时的世人尊称为“女界之梁启超”。
▲26岁时的张竹君,就已经拥有了超越年级的稳重。在那个时代,西学东渐已成为一种现象
遇言姐想说,今天我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,说到这段往事不过短短几句话,可当年那种“大家闺秀还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”占主导的环境下,两个女孩需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才能完成这项壮举?
第一,有开明的家人很重要江南体育,第二,有一个“臭味相投”,还敢卖首饰帮衬的闺蜜很重要。
她创办的两所医院都设有基督教福音堂,每到周末,张竹君就会召集一帮好友在福音堂内一边传福音,一边大谈时政新闻,倡导女权。
就连著名的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、政治活动家、教育家马君武都忍不住为她倾倒。
马君武喜欢张竹君,喜欢到了骨子里,追求佳人未果到日本留学期间,还专门写了《张竹君传》刊登于《新民丛报》,里面不乏“女权波浪兼天涌,独立神州树一军”的赞誉之词。
▲和孙中山先生坐在一起,前排右一的就是马君武先生,不得不说江南体育,年轻的马君武绝对是鲜肉一枚,文雅英俊,才气出众,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
还有另外一位名人胡汉民(他的履历,好奇的遇亲也可以去查一下,绝非凡辈)也经常在报纸上对张竹君赞赏有加。
张竹君自己也是战斗力爆表,曾经写了一本名叫《妇女的十一危难事》的书,一条一条梳理清末女性受到的压迫和种种不公正待遇,把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骂得头掉。
世人一般谈起中国的女权运动,都以为是“五四运动”以后的产物,直到民国十一、二年后,北平、上海等地才有女权运动团体的公开组织。
▲当时的“先进女青年”相,这件大衣和女孩的发型,绝对是民国初年的先锋造型
她们解放自身不要紧,却吓到了当时脑袋里还缠着裹脚布不放的一部分“社会精英”。
1903年《羊城报》记者莫任衡就在报纸上发表《驳女权论》文章,大谈所谓“女权”是大不敬、是抽风,胡汉民马上联合拥护女权的《亚洲报》主笔谢英伯站出来回击,双方你来我往,热度不亚于韩寒郭敬明当年打嘴仗。
吃瓜群众们或许只是为了看热闹,但不得不说,“女性权益”这个词,从此在国人的心目中有了轮廓。
1912年1月1日宣告中华民国成立,同年,张竹君参与组建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,成为当时女权运动的中坚人物,因党纲多次取消“男女平权”条文,随唐群英等人多次实施暴力女权。
▲遮住这张照片中张小姐的嘴,你会看见她眼神里的杀气和锐利,那时的张竹君说到女权,是可以和人拔刀子的
但这种“激进”的观点,却在她1904到达上海,并结识了沪上名绅士李平书后,逐渐平和下来。
她不再与同处清廷、外国势力压迫下的男子相对立,从原来注重向男子“争权”,转而与主张平权的男子合作,共同推进“女益”(女性公益),以实事代空言。
▲沪上名绅士李平书,晚号“且顽老人”,宝山人,接触洋务较早,在广东为官多年。李平书听友人说起张竹君创办的育贤学堂行将解散,即前往察看,发现债主已准备封门,李平书对债主说,一切由我负责,让学生安心
一时间,东北大地炮火横飞,死伤者无数,面对数万的无辜平民,上海各界知名人士联合筹组“上海万国红十字会”。
万国红会一经成立即组派救护队赴东北救出难民3万余人、救济难民2万余人、医疗伤病人员2千余人、留养妇孺1万余人、资遣难民回籍13万余人、训练救护人员数千人江南体育。
爆发,张竹君紧急联络在沪革命党人和士绅,于10月18日发起成立中国赤十字会,以示和原有的上海官方红十字会有所区别。赤十字会成立后,张竹君多次冒着炮火乘小筏子过江,抢治受伤的官兵。
11月1日,张竹君因日夜抢救伤员感染细菌,手肿大并发烧,才回上海治疗,并为部队采购冬衣和药品。
她认为时间就是生命,医务人员救死扶伤,就要深入前线亲自抬出伤员到后方救治。
,不仅受到国人的敬仰,西方报刊也多次报道颂扬,被当时的媒体称为“热心办事,可为中国四万万人模范”,成为中国妇女摆脱封建枷锁登上现代文明舞台的一个标志。
,脚上穿一双青缎面学士装鞋,有时还把两脚向前踏在轿杠上,人身和脚差不多成了一字形。这种姿势,旁人看来很不雅观,尤其在热闹的市街,往来穿插,前呼后拥,一般人见着,多目逆而送,或者加以蔑视地不良批评。
人生要求自由,男子可以梳大松辫、穿学士装鞋,妇女为什么不可以!男子坐藤兜(轿子),可以把脚提高,踏在杠上,妇女为什么做不得!
成为笑谈,并愈传愈广,成了当时广州流行的一句歇后语。前呼后拥,意态凛然,路人为之侧目。
▲张竹君的戎装像,敢穿男装,面对伤员奋不顾身,这样的女性走到哪都自带背景光
这样的奇女子,敢上前追求的异性本就不多,再加上她一直醉心创办女学、开设医院,一来二去反倒错失了姻缘。
俩人感情好到已经订了婚,卢少也是个开明的青年,希望能够去日本留学,但是家里不许,还是张竹君帮他掏了旅费。
。她的一生,用跌宕起伏来形容并不过分,生逢清末,历经民国,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动荡,她都曾亲身经历、体味。
-END-中国第一位女西医,爱穿男装、不婚主义、创业先锋,我们现在喊的口号都是民国的她玩剩下的